

中国ETF市场以超过6400亿美元的资产管理规模超越日本,成为亚洲第一。这不仅是数字的超越,更是一个世界新资本时代的启幕。
一、谁在买中国ETF?国家队与外资的“暗战”悄然上演
2024年7月,中国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规模首次超越日本,登顶亚洲第一。这是一个看似平常平静,实则奇兀的金融里程碑。
根据中信建投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中国ETF资产管理规模达到6406亿美元,而日本则为6223亿美元。中国ETF资产管理规模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ETF市场。这一数字背后,隐藏着一场关于资本配置、政策博弈与全球视野的较量。

-谁在买?
首先是国家队。中国证券金融公司、中央汇金、社保基金等机构,是这波ETF资金流入的主力。尤其在2023年下半年以来,A股市场持续震荡,国家队多次出手买入ETF,成为稳定市场的“压舱石”。根据季报披露数据,汇金资管二季度增持超2000亿元,主要集中于沪深300、中证1000、上证50和中证500。
其次,国际资本也在重新布局中国资产。据高盛最新数据,对冲基金以7周来最快速度净买入中国股票。野村证券的报告显示,新兴市场基金机构在7月份对印度股市的持仓配置权重大幅下降,而对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配置权重则大幅增加。尽管中美关系复杂多变,但中国市场的深度与广度仍然吸引着国际资本。贝莱德、先锋领航等全球资管巨头纷纷加仓中国ETF,尤其是在科技、新能源、消费等结构性赛道。
此外,散户大军正在加速入场。新生代投资者接受度远超预期:截至2024年4月,中国ETF投资者达2100万,80后是主力军,00后客户数相较前一年提升212%,增速最高。随着ETF产品普及、门槛降低,越来越多的普通投资者选择通过ETF参与市场,规避个股风险,实现资产配置。

二、中国ETF登顶亚洲的原因:政策红利、制度创新与流动性提升
中国ETF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对日本的超越,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拾柴火焰高”的结果。
政策支持成为最大推手。
中国证监会近年来对ETF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2023年10月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ETF,推动指数化投资。政策风向明确,监管层不仅优化了ETF审批流程,还推动ETF互联互通机制的建立,为市场注入活力。
国家队资金持续入场。
在市场低迷时期,国家队资金多次通过ETF入市,形成“政策底+资金底”的双重支撑。这种“国家队+ETF”的组合拳,不仅提振了市场信心,也为ETF规模的爆发式增长提供了基础。
产品创新层出不穷。
近年来,中国ETF产品线不断丰富,从传统的宽基ETF发展到行业ETF、主题ETF、跨境ETF、杠杆ETF等多元化产品。尤其是碳中和、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主题ETF,成为资金追捧的热点。
ETF流动性提升。
随着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深化,A股市场结构日趋成熟,ETF的流动性大幅提升。过去ETF交易“打折”现象减少,买卖价差收窄,进一步提升了投资者的参与热情。

三、里程碑意义:不仅只是亚洲第一,更是中国资本市场升级的标志
中国ETF规模超越日本,表面上看只是一个数字,实则是中国资本市场地位提升的象征。
第一,标志着中国金融市场正从“散户主导”向“机构引领”转型。
过去,A股以散户为主导,交易频繁、情绪波动大。如今,ETF的崛起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资金通过指数化投资进入市场,提升了市场的稳定性和理性程度。
第二,ETF的崛起是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创新的成果体现。
相较于日本ETF市场以被动型产品为主,中国ETF市场的多样化与政策引导性更强,反映出监管层对未来资本配置结构的深刻理解。
第三,是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阶段性成果。
通过ETF互联互通机制,海外投资者可以更便捷地配置中国资产,而中国投资者也能更轻松地投资全球市场。这种双向流动,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正逐步走向成熟与国际化。

四、未来趋势:万亿资金将流向何方?
从发展速度看,中国仅用了21年时间就达到6000亿美元规模,而日本用了30年。这种“加速度”体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投资者的高度认可。
中国ETF登顶亚洲只是开始,预计未来几年,ETF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投资工具之一。
趋势一:规模将持续扩大,产品将进一步细分。
随着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增长,ETF将成为家庭资产配置的重要工具。未来将出现更多细分领域的ETF,如ESG、养老、量化对冲等主题产品,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趋势二:国际资本将加速配置中国ETF。
在人民币国际化与A股纳入MSCI等全球指数的推动下,更多国际资金将通过ETF形式进入中国市场。特别是对科技、新能源等成长性行业的需求将持续上升。
趋勢三:ETF将助力“国家队”实现市值管理目标。
监管层或将进一步推动ETF在T+0、做市商制度、跨境结算等方面的创新,使其成为资本市场改革的“排头兵”。
未来,国家队或将通过ETF进行更灵活、更市场化的市值管理,避免对个股的直接干预,从而提升市场的公平性与透明度。
数据显示,到2035年,亚洲ETF资产管理规模可能达到8万亿美元。中国家庭持有55万亿元人民币“超额存款”,目前仅有22% 的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在基金和股票上。
这意味着潜在资金流入中国ETF规模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
我们正在见证一场静悄悄的资本巿场逆袭。而中国ETF的下一个目标,不再是亚太第一,而是全球领先。
杭州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