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伊朗法尔斯通讯社报道,佩泽希齐扬确认在伊朗与以色列的冲突中受了伤。同时,哈梅内伊的隐匿行动再次显示出其高超的隐秘能力。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刚结束访美之行,得到了明确的信号:只要伊朗敢动核武器,特朗普就会支持以色列发动新一轮攻击。这一三角博弈的局势面临进一步激化的风险,看来特朗普有意在其中充当“渔翁”的角色。
当地时间6月16日,正值战事紧张,德黑兰西部一处政府大楼内正在召开重要会议。突然,六枚导弹或炸弹朝着大楼的出口方向袭来。这一行动再次暴露出伊朗安保的漏洞,以色列的精准打击似乎早有预谋,既意图封堵逃生路线,又试图切断空气流通。简言之,以色列想将这批伊朗高级官员一网打尽。幸运的是,大楼配备了紧急出口,佩泽希齐扬在摸黑撤退时不慎腿部受伤。
针对这场精准暗杀行动,佩泽希齐扬直接排除了美国的可能,直指以色列是幕后黑手。首先,这次行动与以色列过去暗杀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的策略极为相似;其次,以色列对伊朗高官动手也非首次。更重要的是,特朗普不太可能冒如此大险去针对伊朗总统,毕竟美国一直试图避免深陷中东地区冲突。这也带出了一个疑问:在情报掌握充足的情况下,以色列对伊朗高官展开了几乎无差别的攻击,甚至有意暗杀哈梅内伊,为什么哈梅内伊却安然无恙?
展开剩余70%首先,哈梅内伊和佩泽希齐扬所配备的安全力量不同。哈梅内伊由一支经过严密筛选的特种部队保护,这支部队隶属于独立势力,极为神秘,有效减少了他行踪泄露的风险。多起暗杀事件之后,哈梅内伊的安全措施更趋严格。其次,两人的职责和活动状态也有差别:佩泽希齐扬需要在战时主持大局,必须频繁露面,而哈梅内伊即使在战时乃至战后,也大幅减少公开活动,因此安全系数更高。
然而,尽管伊朗与以色列已经实现停火,哈梅内伊为何依旧未现身呢?一方面,伊朗对美国的信任彻底破裂。在以色列突袭时,伊朗正与美国进行谈判,显然毫无防备,因为他们曾相信特朗普所谓“只要美国不同意,内塔尼亚胡不敢攻击”的承诺。事实证明,特朗普为达成自身目标,不惜撒谎欺骗伊朗。另一方面,伊朗根本不认为停火意味着问题已解决。在接班人选尚未确定,政策方向未明朗的情况下,伊朗不愿让哈梅内伊冒险暴露在外。
最终,内塔尼亚胡这次访美行彻底暴露了他的野心。《华尔街日报》报道,内塔尼亚胡私下告诉特朗普,一旦伊朗恢复核武计划,以色列将展开新一轮打击,特朗普对此并无异议,暗示支持以色列。但伊朗外长早已表态,伊朗不会放弃核计划,新的冲突只是时间问题,而美国在其中的“双面人”身份也无所遁形。
一方面,美国暗示支持以色列,另一方面又示好伊朗,试图促使双方尽快坐上谈判桌。美国既给内塔尼亚胡以战争的期望,同时又在舆论上占据有利位置,展现出自己迫切希望和伊朗谈判的姿态,完全无视伊朗多次强调,在没有绝对安全保障的情况下,伊朗绝不会同美国坐谈判桌。特朗普一边架着伊朗施压,一边承诺不再发展核武器,美国则借此向以色列“邀功”,达到双赢的目的。
不过,美以两方诉求有所差异。以色列要求彻底限制伊朗核计划,任何铀浓缩活动都不能容忍。内塔尼亚胡的理想状态是摧毁伊朗的离心机和定点清除核科学家。简单来说,只要伊朗保留核能力,内塔尼亚胡就不会罢休。特朗普愿意通过谈判解决核问题,但若谈判失败,也不排除使用武力。以色列会冲锋在前,特朗普无论如何都不会吃亏。
显然,若伊朗不想遭遇联合“清剿”,接受与美国谈判已是必然。摆在两国面前的难题主要有两点:利益冲突和信任缺失。伊朗重视信任,但与美国合作时,信任却是最不可靠的因素,因为特朗普本质上极其难以捉摸。
伊朗的诉求其实很简单:一份避免随时遭受军事打击的承诺,再加上若干善意姿态。尽管美国表面热络,但并未真正回应伊朗的核心需求。不过不可否认,伊朗很可能最终会选择妥协。伊朗外长一句“外交的大门永远不会关闭”就是积极信号,表明伊朗期待美国展现真诚,而非一边高调谈判、一边威胁战争,逼迫伊朗低头。
发布于:天津市杭州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